requestId:68815b9721d4c0.41631190.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以下簡稱“共建國家”)與中國在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頻繁,科技創新人才需求更加旺盛,共建國家已成為來華留學生的主要生源國。為共建“一帶一路”培養更多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吸引共建包養網國家高質量學生和優秀人才來華留學既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提升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能力和水平的外在動力。本文通過分析共建國家和中國科教發展情況、共建國家來華留學情況及其影響因素等內容,力爭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提供路徑和政策建議。
背景與意義
黨和國家的重點部署和重要任務安排為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一帶一路”發展提供了戰略指引和實踐指導。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陸續發布“一帶一路”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相關文件。2016年9月,《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創新合作專項規劃》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外交部、商務部等4部委聯合印發。2017年5月,“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由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倡議啟動。在2021年9月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推廣已經成為科技創新人才競爭的關鍵路徑。歐美地區以其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優良的教育水平和世界領先的學術聲譽吸引了全球大部分的國際生源。2023年以來,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在發展戰略方面將國際教育提升到更高地位:美國商務部將國際教育納入其《2023年國家出口戰略》,并指出教育出口帶來巨大的跨領域經濟效益和重大的非經濟效益,國際教育相關活動有助于美國全球競爭力的提升和國際關系的發展;英國的《國際高等教育戰略2.0:有針對性的增長以增強韌性》將市場多樣化和保持高等教育競爭力確定為優先領域;加拿大將數字化、多樣化和校友戰略納入其新國際教育戰略研討范圍;澳大利亞政府出臺政策將擁有技能短缺領域學位的留學生畢業后的工作權利延長2年。
如何立足中國科教優勢,做好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推廣,進而為共建“一帶一路”培養更多科技創新人才和高層次優秀人才,是需要重點探索的問題。中國既是科教大國,又是科教強國,高等教育和高水平研究資源豐富。“包養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中國立足自身優勢,通過設立“絲綢之路”獎學金等方式吸引和支持大量共建國家學生來華留學,為共建“一帶一路”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但是,“一帶一路”發展仍面臨科技創新人才總體數量不足和高層次優秀人才短缺的挑戰:一方面,大部分共建國家自身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能力欠缺,而且經濟能力上能夠支持出國留學的學生占比低,大批量人才培養需求難以滿足;另一方面,雖然共建國家來華留學生規模穩步上升,但在學歷、專業結構和生源質量上亟待改進,高層次優秀人才培養需要進一步深化。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科教水平和學生流動總體情況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地區劃分
本文以截至2020年底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138個國家為樣本進行分析,根據共建國家所處地理位置劃分為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五大地區,其中亞洲進一步細分為5個區域(表1)。
科教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國家水平較低
共建國家的科教能力、科教水平和規模差異較大,呈現出歐洲、東亞、東南亞地區少數國家較好、大部分國家普遍較弱的不均衡發展態勢,整體水平有待提高。
大學學術排名。根據“2022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數據,共建國家中僅有6個國家的11所大學進入前200名:新加坡2所(最高第71名),韓國1所(第98名),沙特阿拉伯2所、俄羅斯1所、意大利4所(前101—150名),奧地利1所(前151—200名);共建國家中共有226所大學進入前1 000名,且主要位于500名之后。比較而言,中國大學整體實力和全球影響力較高——除港澳臺地區外,中國共有26所大學進入前200名、8所進入前100名,最高為第26名。
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共建國家中,歐洲地區共建國家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高,擁有高等教育勞動力比例高,其中俄羅斯、烏克蘭、立陶宛等國高于平均水平。亞洲、大洋洲地區的韓國、新加坡、新西蘭的高等教育水平高;韓國的高等教育入學率達95.35%,位居138個共建國家之首。南亞地區共建國家遠低于全球平均發展水平,尼泊爾、不丹、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的高等教育入學率都處于平均水平之下,擁有高等教育勞動力比例低。
學科領先機構數量。根據2022年9月的基本科學指標(ESI)數據,共建國家中的55個國家無任何機構進入排名前1%、52個國家的進入數量未超過10個,僅有15個國家進入數量超過30個。這表明,共建國家的科教水平普遍較弱,只有少數國家表現出色。按地區對進入世界前1%的機構數量進行匯總,可以發現東亞2國(主要是韓國)、歐洲27國、西亞14國的學科水平較高,其他地區表現很弱(表2)。
科技論文貢獻份額。以自然指數(Nature Index)作為參考指標,2021年美國以28 209篇文章占據了19 857.35的份額數,排名第1位;中國發表的 21 415篇文章占據了16 753.86的份包養額數,排名第2位。歐洲、美洲和亞洲最為突出的學科是物理科學,非洲是生命科學,大洋洲是地球與環境(表3)。中國在化學、地球與環境、生命科學、物理科學4個領域的自然指數分別是8 935.09、2 014.45、2 152.53、5 664.22。在數值上,中國的自然指數高于共建國家的自然指數之和。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學生大量流向發達國家,中國吸引力需提升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共建國家學生的流出與流入總數均保持穩步增長,共建國家之間的學生交流也逐漸增多。
2018年,共建國家學生流出主要目的國包括美國、中國、澳大利亞、俄羅斯、英國和德國等國家,中國的影響力僅次于美國(表4)。
亞洲。東南亞11國來華留學人數最多,其中泰國最突出(28 608人,占該國流出學生總數的49%)。南亞6國中,來華留學人數排名靠前的是巴基斯坦(28 023人,占該國流出學生總數的34%)和孟加拉國(10 735人,占該國流出學生總數的20%)。西亞14國流出學生總數在亞洲地區排第2位,但來華人數為亞洲最少,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中亞4國中,哈薩克斯坦高等教育發達,來華留學人數占該國流出學生總數的12%,且來華數居中亞首位。東亞雖然只有韓國和蒙古國2個共建國家,但來華留包養學人數居亞洲第2位(60 758人),來華比例為34.88%,其中韓國貢獻了83%的生源。
非洲。非洲44國是來華留學生第二大生源地,來華比例為13.46%,可以重點發展。來華留包養學人數超過5 000人的有5個國家,分別是尼日利亞(6 845人)、加納(6 475人)、坦桑尼亞(5 673人)、埃塞俄比亞(5 532人)和津巴布韋(5 225人)。
歐洲和美洲。歐洲27國留學生來華比例為5.92%,俄羅斯來華人數最多(19 239人)。美洲留學生來華比例僅為3.51%,巴拿馬來華人數最多(738人)。除了俄羅斯,歐洲和美洲國家學生來華留學的意愿較低。
大洋洲。大洋洲留學生為五大洲中最少的(2 014人),但留學生來華比例為17.60%,僅次于亞洲的東南亞(23.31%)和東亞(34.88%)。
中國科教水平和來華留學生總包養網體情況
高等教育資源豐富,人才培養規模大水平高
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中國包養網高等教育資源豐富,科技創新人才的規模可觀。根據教育部《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國共有3 013所高等學校(普通本科學校1 239所),以及234所培養研究生的科研機構。高等教育專任教師197.78萬人(普通本科學校131.58萬人)。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9.6%。2022年,普通本科招生467.94萬人,研究生招生124.25萬人(博士生13.90萬人、碩士生110.35萬人)。各類高等教育在校學生總規模達4 655包養萬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 965.64萬人、研究生365.36萬人(博士生55.61萬人、碩士生309.75萬人)。2022年的畢業生中,普通本科生471.57萬人、研究生86.22萬人(博士生8.23萬人、碩士生77.98萬人)。
財政經費長期穩定支持,中國高校學科水平表現突出。2012—2021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占比連續保持在4%以上。持續的高水平投入帶來高等教育水平的持續提升,根據2022年9月ESI數據,中國大學共有1 943個學科進入全球前1%,230個學科進入全球前0.1%,表現僅次于美國;擁包養網有前1%和0.1%學科的大學總數分別是386所和83所。
科研產出大幅提升,總體水平位于世界前列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首次在發表科技論文數量上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1名。在前10%高被引科技論文數量上,中國也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1名。2022年8月,日本國家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NISTEP)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在前1%高被引論文數量上,中國首次超過美國。
2022年,Nature雜志發布的“自然指數五強”(Nature Index Big 5)顯示,按照貢獻份額衡量,美國、中國、德國、英國和日本5國的科研能力一直保持全球領先。2015—2021年,雖然這5國的排名沒有變化,但在經調整后的自然指數貢獻份額上,中國取得了81%的增幅,增長表現遠超其他4國,這是中國科研產出大幅增加的有力表現。2021年,中國在化學、物理科學2個領域的貢獻份額皆為全球第1位;在物理科學領域的份額首次超過美國,貢獻了該領域約24.0%的全球份額,而美國為23.8%。
上述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科研總體水平已經進入世界前列,自然科學領域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來華留學生規模持續擴大,高層次學歷生比例較低
來華留學生總數。2018年,美國、英國、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作為全球排名前5包養位的留學目的國,分別接收了109.53萬、55.15萬、49.22萬、43.54萬、42.05萬留學生。美國和英國作為世界科教強國,已連續多年穩居前2位;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高校把留學生作為重要經費來源,發展迅速。與上述國家相比,中國吸引留學工作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從2005年的14.11萬人增至2018年的49.22萬人(圖1),來華留學生數量已接近世界總數的10%。
來華留學生學歷層次。雖然中國接收的留學生總量居全球第3位,但非學歷生占比在主要留學目的國中較高。學歷層次方面,來華本科留學生數量排名全球第5位,與前2位的美國和英國相比,存在明顯差距。接收的碩博留學生數量上,中國排名僅為第6位,全球前2位仍是美國和英國,隨后是德包養網國、澳大利亞和俄羅斯。在碩博留學生的占比上,2018年德國為53.7%,排名第1位;澳大利亞48.6%,排名第2位;中國僅為17.3%,差距明顯(表5)。總體而言,與其他主要留學目的國相比,中國接收的留學生中本、碩、博3個層次共占49.9%,與日本基本持平,而美國該占比超過70%,俄羅斯、澳大利亞和英國均超過90%。這表明,來華留學生結構存在很大的優化空間,需要增加高層次人才數量和比例。
來華留學生專業結構。專業方面,理工科留學生數量排名靠前的國家是美國和德國(圖2)。2018年,赴美、德留學生中有大約一半就讀理工類專業,而選擇理工類專業的來華留學生僅占17%。對比來看,中國的理工科專業對留學生的吸引力相對偏弱,需要加強宣傳與投入。
得益于多年的持續投包養入和高質量發展,中國科教規模和水平已經穩居世界第一方陣,科教國際知名度和吸引力大幅提升。中包養國雖然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和英國的留學目的國,但來華留學生中非學歷生比例較大、理工類專業留學生占比少,留學生結構需要進一步引導優化。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來華留學情況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分析
2006—2018年,共建國家來華留學生數量從10.81萬人增加包養到37.02萬人(圖3),亞洲、非洲、歐洲3個地區為主要來源地;全球來華留學生中共建國家生源占比從66.41%上升至75.22%,增長態勢持續穩定。
共建國家也是來華留學學歷生的主要來源國。2018年,來華留學學歷生排名前10的國家中,除印度外,包養網其他皆為共建國家(表6)。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來華留學情況分析
由于“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之間經濟和科教水平差異較大,本部分主要按地區對來華留學生構成情況進行分析,發掘重點共建國家,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從生源數量看,留學生主要來自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東亞、非洲、歐洲等地區,這些地區來華留學生數量最多的國家分別是泰國、巴基斯坦、也門、哈薩克斯坦、韓國、尼日利亞、俄羅斯(表7),這些國家可以作為提升留學生層次和質量的首要發展國家。
亞洲地區“一帶一路”共建國家
東南亞11國。東南亞11國來華留學生約占全球來華留學生總數的20.25%,占共建國家來華留學生總數的26.90%。東南亞來華留學的學歷生和非學歷生規模相當,其中學歷生人數排名前3位的國家是泰國、老撾和印度尼西亞,非學歷生人數排名前3位的國家是泰國、印度尼西亞和緬甸。可見,泰國、老撾和印度尼西亞可以作為未來國際化拓展增量提質的重點。
南亞6國。南亞6國來華留學生約占全球來華留學生總數的10.33%,占共建國家來華包養留學生總數的13.72%。南亞來華留學生以學歷生為主,平均學歷生占比74%;2018年,南亞地區來華留學生數量排名前3位的國家分別是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尼泊爾。該地區來華留學的本科生中有52%來自巴基斯坦,其次是孟加拉國(30%)。該地區59%的碩士生和85%的博士生來自巴基斯坦。可見,中國對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尼泊爾學生的影響力大、吸引力強,可以將這3國作為重點國家開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合作。
西亞14國。西亞14國來華留學生約占共建國家來華留學生總數的3.32%,且以學歷生為主(占比59.3%)。2018年,西亞地區來華留學生數量排名前3位的國家分別是也門、伊朗和土耳其,分別占西亞14國來華留學生總數的38%、17%和15%。其中,來自也門的本科和碩士留學生占西亞14國同層次來華留學生總量的30%以上;博士留學生主要生源國為伊朗(42%)和也門(29%),這2個國家可以作為重點合作對象。
中亞4國。中亞4國來華留學生約占共建國家來華留學生總數的7包養網.22%,且以學歷生為主(占比60%)。
東亞2國。東亞2國來華留學生約占全球來華留學生總數的12.34%,占共建國家來華留學生總數的16.40%。韓國是東亞地區乃至世界范圍內來華留學學歷生生源大國,其來華留學學歷生人數在各國中排第3位,非學歷生人數居首位。韓國來華留學學歷生中,超過80%為本科層次,碩士生、博士生層次分別占12%、4%。
其他地區“一帶一路”共建國家
非洲4包養4國。非洲是來華留學生的第二大生源地,其來華留學生約占全球來華留學生總數的15.42%,占共建國家來華留學生總數的20.48%。該地區來華留學生以學歷生為主,非學歷生較少。非洲也是來華留學增長態勢最為強勁的大洲,其學歷生和非學歷生的年平均增長率都超過了20%。
歐洲27國。歐洲是來華留學的第三大生源地,該地區來華留學生約占全球來華留學生總數的7.44%,占共建國家來華留學生總數的9.88%。該地區來華留學生以非學歷生為主,學歷生較少。
美洲19國。美洲地區的共建國家主要為拉丁美洲國家。2018年該地區來華留學生為5 065人,該部分留學生占全球來華總數的1.15%,占共建國家來華總數的1.52%。
大洋洲11國。大洋洲11個共建國家來華留學生數量少,2018年為2 014人,該部分留學生僅占共建國家來華總數的 TC:
發佈留言